

回收沒有想像中單純
為了保護當地服飾產業的發展,非洲、南美洲、和亞洲有42個國家限制舊衣的進口
1917876 從不同地方撿來的海廢運動服
NT$ 42 (30% OFF)
尺寸與試穿報告
F
-
+
1
ADD TO BAG
CHECK OUT
商品說明
發問紀錄(0)
退換貨服務
注意事項
在歐盟,每一年有150-200萬噸的廢棄衣物,只有10-12%品質最好的衣服在當地被當成二手衣販售,其餘許多會被出口到開發中國家。在英國,一年54萬噸的舊衣服有70%會被出口,在美國則有53%(80萬噸)被出口。舊衣的出口從2000年開始急遽的成長,2014年有430萬噸在交易。
然而,二手衣未必大受歡迎。為了保護當地服飾產業的生產和發展,非洲、南美洲、和亞洲有42個國家限制舊衣服的進口。
2000年以前,來自歐洲和美國的二手衣品質和價值都不錯,不過現在情況已經有了改變。許多舊衣服質料很差(因為採用較多的合成纖維或將聚酯和棉花混紡)而沒有再出售的價值。
研究顯示在印度只有30%的二手衣適合再出售(譯註:此處以印度為例是因為許多舊衣被銷往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其餘的被再處理成紗線做成便宜的毯子或絕緣隔熱的材料。
二手衣的銷售系統正處於崩解的邊緣。英國紡織品回收協會主任Alan Wheeler說:「如果衣服的品質持續低落,國際二手衣需求會繼續縮減,而且回收再利用的科技也不會實現,屆時我們會有二手衣危機,舊衣將無處可去」。
衣服如果沒有被當成二手衣,那還可以做甚麼用?越來越多的衣服是以聚酯或混紡製成,只能用來做成抹布或絕緣材料。然而,像這樣降級回收(down-cycling)只是短期的解決方式,這些破布和絕緣材料最後也會變成垃圾。終究,我們還是得:(1)創造一個封閉循環的系統,將纖維回收再製成可以生產新衣服的原料;(2)減少我們消費衣服的數量,買真正需要的衣服。
目前,創造一個紡織品回收的封閉系統還不可行。即使回收棉花和羊毛已經行之有年,不過品質還不夠好。回收合成纖維的限制很多,目前只有幾家公司用化學方法回收合成纖維。
儘管許多人對化學回收感興趣而且許多研究正在進行,不過目前沒有一種方法適合商業化。主要的原因是,透過化學方法回收纖維,價格比起以原物料生產來得高。
混紡布料的回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技術上的問題包括:
-
衣物的複雜性。許多衣服是由多種元件組成,用不同的材料縫製和裝飾。鈕扣、拉鍊和其他非織物的部分需要先被去除才能進行加工,而且染料、腹膜、和印製的圖案都帶來其他的問題。
-
越來越多的紡織品混合不同的纖維。那些拉起來感覺像羊毛的布料,很可能包含50%的人造纖維,如尼龍或纖維膠(viscose)。這些混紡布料如果沒有先把不同的纖維分離出來,就無法進行化學回收。
其他的混紡纖維,尤其是那些含有氨綸的(elastane,譯註:讓布料具有彈性的原料),問題更多。
摘譯自綠色和平(2016):Timeout for fast fashion
知情人士表示,時尚產業所謂的創造封閉式循環系統,炒作多於實際作為。
傳統回收的舊衣不能直接用來當作製造新衣的原料。那些二手衣是在舊貨店銷售,或者以每磅幾便士(譯著:1便士約等於台幣4毛錢)的價格出口。(即使是以這種賤價出售,美國去年依舊出口了7億500萬美元的舊衣,足以對進口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傷害)。
太過破舊無法再穿的衣服是以破布銷售,然後降級回收做成絕緣材料、地毯、填充材料、焚燒以產能源,或者送進掩埋場。
所謂的封閉迴圈(closed loop)或循環經濟,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指出,是商品在設計之初就把恢復和再生納入考慮(restorative and regenerative by design)。
對於服飾產業來說,這代表設計一個盡量延長紡織品使用期限的系統,並且在衣物壽命結束時回收再製成高價值的商品。目前沒有一家公司以商業規模在做這件事,但有一些正在嘗試。位於倫敦的Worn Again公司從10年前開始從事「升級回收」(upcycling),將紡織品廢棄物轉換成衣服、鞋子和袋子。不過創辦人Cyndi Rhoades很快就意識到從各式各樣的布料製造出品質一致的產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她轉向回收棉花和聚酯(譯註:聚酯是製造人造纖維的原料),但遭遇其他的問題。透過機械回收棉花會降低品質,因為切碎的纖維變短而且失去彈性,而回收聚酯的成本高於新聚酯。更麻煩的是那些混紡的衣服,他們必須先被分離。
經過好幾年的研發,Worn Again與H&M和Puma一起發展化學處理法,將紡織品打散到分子層次,然後取得聚酯和棉花。Rhoades說:「主要的關鍵是一個可以分離混紡纖維的程序,重新取回原物料,然後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重新導入供應鏈」。這項科技已經在實驗室證實其可行性,但Rhoades婉拒預測甚麼時候可以廣為應用。
摘譯自 The Guardian(2016): Pressure mounts on retailers to reform throwaway clothing culture






